3W咖啡创始人许单单认为:传统商业关注为用户提供好产品,但互联网时代更应该关注用户是谁,围绕用户提供服务。3W从来不说自己的咖啡最好喝,但要为酷的、时尚的、追求科技感的用户服务,因此把最新、最前沿的科技产品放到里面让大家体验。未来免费咖啡未尝不可。
以下为3W咖啡创始人许单单在3W咖啡开放日上的分享实录:
▌3W是一家咖啡馆,但早已与星巴克远远不一样了
我们是一个体验式的咖啡馆,甚至变身为一个科技生活或者是智能生活的体验馆。
今天大家看到的这个现场, 就是我们重新定义的一个咖啡馆。
三年前,我们并没有想要做一个咖啡馆,但是到了今天,3W已经融了特别大的一笔钱。3W的目标就是做一个中国的科技版的星巴克,所以花了大量的时间去研究怎样做一个咖啡馆,也许3年、5年后,中国的很多城市都能有3W咖啡馆,这是我们憧憬的未来。
▌咖啡馆数字:美国VS中国 咖啡馆在中国要怎么开?
消费场所:在美国,85%的咖啡是外带走的,而在中国90%的咖啡是在店内喝的。
这是最大的一个差异,这导致了费用结构上与美国的咖啡馆截然不同,中国的咖啡馆需要有相对庞大的场地。
消费习惯:美国用户65%的咖啡是早上喝的 ,而中国客户则大多是下午和晚上喝的。
54%的美国成人每天都喝一杯咖啡,这其中24%的咖啡人群每天喝2杯以上的咖啡。
在美国,咖啡就是一款公众性的饮料,就跟我们喝牛奶、可乐一样,而在中国则没有这样的习惯,在3W咖啡的客单里面,咖啡消费远远达不到一半,而茶品的消费其实与咖啡销量不相上下。
消费量:美国的人均咖啡豆消费量是4.3kg,而这个数字在中国则只有0.01kg。
基于这些数据,我们可以看到,在中国,咖啡馆有了新的定义。

在美国,咖啡馆更需要考虑的是提供好喝的饮品。而对于中国的用户而言,去咖啡馆更需要的是一个环境,是在一个空间里度过一段时间,在这里上网、工作,亦或是跟朋友聊天。这其中对于空间的需求是硬性的,用户需要的是一个符合品味的空间。所以在中国,咖啡馆是一个可以度过时光的空间。
在这个新定义下,3W做了很多新的尝试。3W遇上特斯拉、“不带钱包的一天“智能生活体验日……未来的咖啡馆,可以有很多新的模样。
▌咖啡馆变身体验终端 新思维新玩法

当Tesla遇见咖啡,会是一幅怎样的图景?今年年初,3W咖啡变身Tesla的车展厅,我们做了包括Online和Offline的一些传播,产生了非常好的效果。最终,当日有5000+ 人次的线下体验,并拍照分享;有30+的媒体主编、记者亲自到场;有100+ 电视台、网媒报道;还有10+ 消费者当场刷卡付款预定。
我们会看到跨界往往能产生一些特别的效果。把特斯拉跟3W咖啡放在一起,大家就会觉得很酷,就像把喝豆浆吃煎饼果子和思考人生放在一起的黄太吉一样。我们可以看到,中信银行把咖啡馆开到了大堂里,星巴克也走进了优衣库。
做了三年的3W咖啡,我们发现用所谓互联网的思维做商业,跟传统做商业的思维有根本的区别。而这种区别的关键在于着眼点在哪?
传统商业关注的是产品、服务的性价比,是对内的关注,要为用户提供尽可能好的商品,但是到了互联网的时代,我们关注的是用户是谁,我们围绕着用户提供服务,360、腾讯、小米都是如此。3W咖啡从来不说自己是最好喝的咖啡,我们尽可能多的提供点茶、啤酒、果汁,甚至是空气净化器,我们围绕着人是谁来提供服务,而不是已把成本降到最低为目标。
▌那么,如何让用户觉得这个场景、空间最好呢?我们学着去给用户贴标签。
就像小米标榜为极客所用,黄太吉代表着不追随俗套,雕爷牛腩印着小资的印记,3W要为酷的、时尚的、追求科技感的用户服务。所以我们把最新、最前沿的科技产品放到里面去,让咖啡馆给人感觉是体验性的,而不是功能性的,仅仅就是喝咖啡的。对于3W而言,咖啡只是一个附加品,我们希望咖啡馆变成一个跟用户交互的地方。

除了一段时间、一块空间之外,3W咖啡馆将会成为一个体验的终端。除了聊天、工作、交朋友,你还可以体验到最新最酷的东西。除了体验,我们还要提供完善的支付链条,让这些体验产品变成可购买的。
也许,咖啡免费也未尝不可。